闯荡北美

分类标签:
内容简介:
留美学生奋斗的心路历程:闯荡北美
  作者:陈思进 小玲
  《闯荡北美》前言
  芳草天涯何处
  沈敏特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已有无数的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地闯荡。他们的身影、行动、成就已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出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主人公,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扮演主角的演员姜文、王姬,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当这部《闯荡北美》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疑问:老生常谈还是另有新意?
  当我翻阅完毕时,舒了一口气。我得说: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作者陈思进笔下,已不是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描写中国留学生的老套路,而是有了新的历史特征,新的思维空间;即使是相似之处,也似而不同了。
  历史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但标志历史变迁的关键性事件却常有偶然性。陈思进卷入了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如果事先有一个人知道,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它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可它没人知道,它发生了。而它的影响却是历史性的。
  这就是震惊全球的911事件。
  在天不知、地不知的情况下,陈思进成了幸存者。当恐怖分子控制的飞机撞在世贸大厦86楼的同一个时间,陈思进正在80楼安静地办公,甚至第一次的震动感,他还以为是同事开什么玩笑;而几分钟以后他就感觉到已处在生与死的临界点,投入了逃生的人群。当他跑出大厦,继续向前狂奔,两分钟后回头一看,大厦像一块熔化的巧克力,伴随着巨大的轰响,坍塌了下来。
  911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要求政治家们调整政治对策。而经历死亡威胁,从死神的羽翼下冲出来的陈思进,尽管身体毫发无损,但心灵的震撼却是整整一生的。很自然的,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并以新的视角,梳理新的思路,规划新的未来。这一部书的独特价值也由此而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从长期的政治运动、计划经济的阴影中试探性地迈步,政治运动带给人们的不安,计划经济造成的贫穷,还没有完全消除。国门尽管只开出了一丝缝隙,境内外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所造成的现实生活的反差,已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人们带着自卑、羡慕、神秘的心态注视着发达国家的生活。
  按照马斯洛心理学说的人生五个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国留学生的多数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的整个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不能不侧重在生存需要的急迫的追求中。他们要学习,要熟悉环境,要提高社交能力,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居住权、生活和学习的费用。心理空间、生活空间的扩展受到很大的束缚。
  应该说陈思进也经历这样的过程。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最基本的依靠者父亲和外公,都成了“右派分子”。而实际上,父亲和外公都是很优秀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很能干的技术人员,而外公曾是中国最著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是文化界出类拔粹的人物。因此,陈思进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度过童年和少年。当他步入青年,摆脱这压力,改变自己的地位,是他人生的渴望。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留学生的状况有了变化。
  一是他们对发达国家已经具有了更理性的体察和认识(911更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体察和认识的条件),逐渐摆脱盲目的羡慕,片面的评断;二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挣扎和苦斗,他们自身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生存的能力;三是中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说,陈思进们思维空间,生活空间扩展开阔了,具有了多样选择的生活能力;他们已由偏重生存需要的追求向偏重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过渡。
  在《闯荡北美》中有一节可说是点睛之笔,这就是《漫谈“美国梦”》。陈思进在这里集中探讨了闯荡北美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探讨。
  他首先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目标追求,在层次上给予了区分。
  为什么一定要闯荡北美呢?
  这里有两种“五子”:“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和儿子。”另一个版本没有了“妻子”,而是:“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和儿子。”
  陈思进回顾自己从国内到国外的经历,很有说服力地否定了这些低层次的追求。因为从整个现实的环境和条件看,追求着同样的目标,已完全没有必要支付如此大的成本在北美闯荡。
  我确信,《闯荡北美》不仅对留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它对所有的青年人——有所追求的青年人是有启迪的作用的。
  闯荡北美,最难将息
  庞忠甲
  我友陈思进1990年自沪来美留学,作为资深金融软件专家,现任职华尔街著名国际银行,负责证券交易系统的研发,然而却不拘专业一隅,宛然精力充沛、游走六合、探索天机的业余思想家。他的处女作《闯荡北美》以罕见的透视深度和宽阔视野,展现了一幅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中国一代青年英才负笈西游的心路历程。我欣赏它有异于顾影自怜型“留学文学”旧规,勤于剖析、大胆探索中国留学生必须面对的所有重要敏感问题。作者由多伦多重返纽约上班不到一周,亲历911恐怖袭击事件,从世贸大厦逃生幸存以后,关于世界观的重新检讨,尤其提出了一系列从自我到大我的恺切议题和睿智灼见。
  二十世纪中后期,那史诗般可歌可泣的激荡岁月里,襁褓中的陈思进本来平静美满的家庭,被政治运动击碎了;残破但不乏爱心呵护和斯文熏陶的童年,也许造就了他受用不尽的奋进性格,以及忧国伤时、舍我其谁的自负情怀。
  改革开放带来的大转折,爱神佳人应时幸运眷顾,支持着恂恂小子苦苦攀登,终于在大洋彼岸闯出了方寸天地。这本文情并茂的新书是关于个人奋斗的传奇式小小宝典,但作者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社会和新千禧时代特征紧紧连到了一起,出于个人,却超越个人,体现了人生积极意义的最大化境界。
  思进常常同我讨论一些出乎都市生活圈以外,被一些朋友视为“杞忧”的题目。从人生真谛之类终极型古典大哉问,到美国高科技外包(Outsourcing)趋势,中国软件业不应忽略的机遇,汽车工业急剧增长的可怕后果,当代“海归”大潮的性质和前景,每次回国见到繁华景象背后的社会现象,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究竟还缺少什么关键要素等等。有异魏晋出世玄谈,举凡哲理也好,思辨也好,总要环绕现实俗务,落得个忧心忡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至少想做个明白人。“虽愚必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生存和享受是一切生物的共性,发展则是“万物之灵”特有的创造性的自我超越。人生如果安于现状,自我满足,不图发展,就会枉有宝贵灵性创造能力。尽管具有人的躯体和思维,也会因此而放弃或埋没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把自己与非灵性生物划上了等号。
  背井离乡,远涉重洋,除了生存立足、“五子登科”,念念不忘于东西方接轨,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莫非“闯荡北美”意境上品。
  持续发展的根据在于人类特秉灵性创造能力的顺畅发挥。凡是缺乏自身创造力为后盾的发展事业,可以盛极一时,但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仰人鼻息,成不了大气候。
  当今举世创造力水平的最高者非美国莫属,美国也因此展现了莫大实力和魅力。尽管“玻璃
  天花板”若隐若现,尽管唯一超强太多岂有此理,毕竟这里拥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创造性发展一流环境。
  华人学子魂牵梦系的神州故国,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蓬勃兴旺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突破了一个个禁区,为引进现代先进大开方便之门,经济建设绩效斐然,国民经济高速成长,举世瞩目,潜力无限。“海归”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只是中国社会植基自身土壤的巍巍创造力,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能充分释放。
  中国社会蕴含的强大创造力能否适时成形和发挥,攸关国家长远前途命运,也是海外学子“归去来兮”的历史使命和自身最大发展机会所在。
  吾友油墨新香力作,带来了更多启迪,更多浮想,更多期盼,更多乐观。
  闯荡北美,最难将息。
  闯荡北美,追求什么?
  陈思进
  在美国,在加拿大,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来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当我在中国人所说的“阎王殿”的大门口晃悠了一下而没有进去,又站立在蓝天白云下的碧绿的草地上时,我忽然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一个哲学命题在我脑海中升腾而起:“活着究竟为什么,又应该怎样活着?”
  于是,那些过去的岁月,化为了纷纷扬扬的图景,仿佛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需要重新去看,重新去想,尽管不会出现终极的答案,但过去的一切却给了我不同于以往的感觉,我的思索还在延续。譬如,我从中国大陆走向北美大陆,有当时的原因和想法。如今我继续留在北美大陆,原因和想法,还与那时一样吗?
  我在出生以后很多年,不曾见过我的父亲。我是外婆和小阿姨用牛奶、米汤把我喂养长大,又是外婆搀着我的手把我送进小学。当我上了中学,不需要外婆接送了,可是有时放学晚一点,还是外婆站在家门口焦急地张望。在似懂非懂的时候,外婆和别人(可能是姨婆)的悄悄话也溜进我的耳朵:“小进这孩子真可怜,见不着爹,见不着娘!”我为什么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在父母身边,就成了我小小心灵中的问题。等我长到很大了,才明白我父亲划为“右派分子”后没有了公职,到处流浪,靠着他的聪明和技术维生。
  我的外公曾是商务印书馆的领导。1955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到北京后,他就一直住在北京。小时候每当我放假,外婆会带着我到北京陪一陪他。以后才知道那时他早已是“右派分子”,革去了总经理的头衔,只能参与修订《词源》的编辑工作。记得他有一段日子,住房极其简陋,原来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又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他在干校“改造”,就很少见到他。“文化大革命”后,他退休回到上海,我们朝夕相处。此时他已病魔缠身,垂垂老矣。没几年他就去世了。在我舅舅的一篇散文中,我看到他在去世前一个月对我舅舅说的话:“我的后半生什么事都没做,只是当了政治运动的对象!”他青壮年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壮志未酬,晚景是很凄凉的。记得他去世当天,他的单位派人来征求外婆意见:丧事怎么办?外婆愤然回答:“人活着的时候要待他好一点,死了就算了,什么也别办!”外公去世时没有什么遗体告别仪式,外婆只在家中挂上他的遗像,带着我们几个晚辈向遗像鞠躬,作为悼念。
  我的出国,在没有任何依傍的情况下,漂洋过海只身闯荡,我也许在学识上达不到外公那样的出类拔萃,至少我的才学能得到公平的承认;我成不了富豪,至少也能丰衣足食,稍有积余。当时的目标大致处于这样一个层次。走出国门后,前所未见的新环境、纷至沓来的新信息,常常突破我的文化视野和心理空间,使我不自觉地超越这个层次。
  十来年的奋斗,我在美国和加拿大已可以立足,上述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一个疑问冒了出来,在我心中盘旋:我的目标仅止于此吗?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进步。我也有机会回大陆去亲身体味社会的变化。我父亲、外公当年面对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说,我曾在北美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大陆也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我在美国应该追求什么呢?我在美国的同胞们应当追求什么呢?我的这个问题,也随着911的轰响,在我的心中变得异常强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生活经历,而我提出的问题却是共同的:闯荡北美,追求什么?希望拙作《闯荡北美》能像沈敏特老师在《芳草天涯何处》一文中最后提到的:“我确信,《闯荡北美》不仅对
  留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它对所有的青年人——有所追求的青年人是有启迪作用的。”欢迎大家对我这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更欢迎你们也能将不寻常的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最后我想顺便提一下,目前,我和国内的一些老师们正在筹划以此书的内容作为主线,将当代留学生在与时代碰撞中的沉浮、思索和追求用另一种形式更深刻、丰满、细致地表现出来,从一个侧面再现新世纪伟大的时代面貌。希望她能早日面世!
  2004年10月
  《闯荡北美》第一部分
  第1章 劫后余生(1)
  从9.11走来/思进/
  全世界几十亿人口在这一天——2001年9月11日,同时把目光投向纽约的世贸大厦。这如天外飞来的巨人般的双子楼,突然倒塌,留下大片空白的蓝天和浓密的黑烟,成为全世界人民重新认识和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无比广阔而深邃的空间。
  我陈思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生生死死的命运,竟汇入了这举世瞩目的惨剧。
  应得上中国的一句老话:“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原来在加拿大多伦多King & Bay做金融软件工作,那里相当于纽约的华尔街,平时,我居住在多伦多皇后公园。应该说,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错。然而,我却鬼使神差,在911事件发生的半月前和妻子小玲一起来到纽约,并且,走进了世贸大厦,在华尔街证券交易公司BRUT ECN任职。
  要不是发生911事件,我还沉浸在一种兴奋、欢欣和幸福的心境之中。那天早晨,我比上班时间早十五分钟走进了八十楼8067号办公室。记住这个时间是因为我习惯性地把手表取下来,放在桌上。我瞟了一眼,正是八时十五分。
  我喜欢在工作前先欣赏一下窗外曼哈顿的景色。远处的联合国大厦、帝国大厦,连同无数密林般的高楼,此刻都尽收眼底。那来往于大桥上的车、大河中的轮船,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动感。
  我曾向小玲描绘过这座大厦独一无二的奇景:有一天,曼哈顿下城和中城在下雨,而远处的布朗士区和皇后区却阳光明媚,云彩似乎就在头顶飘浮,仿佛随手就能摘下一片……
  我的兴奋、欢欣和幸福感,当然不只是为了这眼前的景色,而是因为这
  第一高楼恰好象征着我当时攀登到的人生高度。通过一言难尽的苦斗,我终于跨入标志着美国上流社会的华尔街,登上这华尔街的楼中之楼,进入了华人难以进入的工作核心层,被确认为学贯中西,精通金融、电脑软件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拥有着顶级的技术职称——高级开发分析师(Senior Developer Analyst)。
  欣赏景色之后,我打开电脑,给香港的一位朋友发送了一个E-mail,再起身冲上一杯咖啡,回到座位上,此时电脑标示的时间是八点四十三分。我喝了一口咖啡,定下神来,准备工作。突然,我感到背后被人重重地猛推了一下,身体差点儿撞到屏幕上。我下意识地不满了:“谁开玩笑?玩笑也不能这样开啊!”我回头一看——见鬼,根本没人。于是我立刻想到,是不是
  地震?但不像。地震应当摇晃,可我被“推”了之后,再也没有摇晃。
  此时,我看到其他同事都站了起来。原来,在1993年,大厦被恐怖分子炸过,大家做过多次撤离演习。这时有人便大声宣布:疏散。同事们顾不上带东西,纷纷撤出办公室,进入走廊去寻找通向楼梯的出口。
  我呢,大概新来乍到,没有经历过1993年的那次袭击,不觉得会有什么大事,还不紧不慢地把手表、文件、书籍、音乐CD等都留在了办公桌上,想着很快就会回来的。我只想打个电话把情况告诉小玲,不料电话、手机全不通了……我这才感到可能发生了严重的情况。但我和大家一样,根本想不到是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班机撞到了一百一十层大楼的第八十六层,离我的办公室仅五六层之距。
  此时,我和大家面临的问题是:电梯已经不通,必须从楼梯走下去。世贸大厦的电梯是分段运行的。从一层到七十八层是一段,从七十八层再转电梯而到达顶层。我们必须先到七十八层,再找别的楼梯才能继续走下去。可七十八层的出口在哪里,你问我,我问你,谁也不知道。而这么大的楼面,真像个迷宫,不少人简直像老鼠那样窜来窜去,寻找出口。有个出口,听人说只能到四十四层,就成绝路。
  真是糊涂也有糊涂的好处。我听说过,这个大楼的防火材料非常好,外层是铝合金,中间是防火石棉,整个楼是钢筋框架,不会失火。根本想不到,飞机带着十几吨汽油,撞在大楼上,温度高达千度,大厦即将软化而坍塌。我们已在生死关头。
  后来,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人忍受不了高温的灼烧,宁可从大厦一百层高的窗口,爬出来往下跳的情景。特别是有一对恋人手牵手地往下跳,这真是生死恋的撼人场面,成了人间尚有真情在的铁证。
  终于等来了大楼管理员出场开门引路。我们走至七十八层楼,这恰好是一家很大的机构——纽约捷运局。有人就招呼大家进大厅喝水休息。可从上面疏散下来的人愈来愈多,气氛也更加紧张,而时间又过了大约十五分钟,谁也无心休息。总算天无绝人之路,我们找到了直通地面的楼梯。大家又开始往下走。
  楼梯大约一米来宽,按逆时针方向下旋。人们很有秩序地自动分排两条道:左面离旋转中心近,总长度相对短一些,让老人和妇女走,可以更快到达地面;男士和青壮年自动选择右面。楼道里的人愈来愈多,一个紧贴一个,没有人推推搡搡,更没有人企图抢先;看见谁显出走不动的样子,就会有人去搀扶一把。大家精神集中,楼道显得挺安静,偶而会听见轻声说话声,却没有人慌张嚷叫。我甚至还听到有人开了个玩笑,显出让别人轻松一些的善意。各种相互安慰和鼓励的话也不绝于耳。“Dont worry! Calm down!”(别慌!要镇静!)“Well be there!”(我们没事的!)……一切在自发状态中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我深有感触地想:“美国人素质真好!”记得在孩提时,把美国人称作“美国佬”,是含有敌意的。其实,我们不赞成“崇美”、“恐美”,但美国老百姓的优良素质还是应当肯定,应当学习的。
  就这样,我夹在右面慢道的人群里,一层一层地往下走。每层道口都有一个白底黑字的楼层号码标记,非常醒目地告诉你到达了第几层。
  到达四十多层时,我开始看到了从上面撤下来的受伤者。有的背上的衣服撕开了,有的被烧伤,有的面孔被烟熏得变了色……一个厨师模样的男子恐慌地说:“我看到死人啦!”
  逃到三十多层时,人们开始纷纷议论飞机撞了大楼。这时身边的一个男子,他的手机可能功能特别好,正在通话:“I promise you,Ill be back!”(我答应你,我一定回来!)接着还絮絮细语:“万一无法再见到你……亲爱的……我爱你!”想必电话的那一端不是他的太太,就是他的情人,那语气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中生离死别的镜头!
  楼道里的人愈来愈多,又闷又热,下楼的速度也愈来愈慢;每人发到一张用水沾湿的纸巾,可以掩住嘴鼻。我每经过一个楼道门时,就把门拉开,伸出头去深呼吸一下。求生毕竟是人的本能,我和各种肤色族裔的人,一步步往下撤,不慌不乱。
  可到了十八层以后,气氛突然紧张。救火队员们一个个往上冲;警察也夹在其中。大家非常自觉地配合他们,人群中有人主动地叫喊:“请让出左道!让出左道!”妇女、老人赶紧向右靠,这样右道下楼的速度就更缓慢了。
  这是很感人的景象,特别是那些救火队员在我们往下逃生的时候,他们明知前面有危险,生死难卜,却背着很重的消防器材往上冲!在以后我们得到的信息中证实,首批找寻到的尸体有不少是救火队员的。
  整整一个半小时,我终于从八十层走到了一楼大厅。
  大楼外面人山人海,气氛更加紧张。警察、救火队员、记者……逃出来的人与亲人拥抱,有人激动地高呼:“Ive made it!Ive made it!”(我出来啦!我出来啦!)我看见不断有东西从上而下哗啦哗啦地掉下来。联邦调查局的人员和警察大声喊叫:“Dont stay here! Move! Move! Keep moving!”(不要停留,离开,赶快离开!)也有人喊:“Get the hell out of here!”(赶快离开这鬼地方!)Hell,就是地狱的英语单词。此刻,我才对这个单词有了具体的感受。
  我这时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赶紧给小玲打电话,不愿停留片刻。当我迈步快速离开的时候,我感到腿脚已经发软发酸。幸好我平时注意健身,再加上我的鞋非常轻便,是花了四百多块钱在多伦多买的法国休闲名鞋——Mephisto。今天看着这双鞋,特别有感情,因为救我命的,它也是一份子。记得当时有人走出大楼就累得不动了,特别是那些平时缺乏锻炼的胖人。我与他们竟发生了生与死的差别。
  记不清周围有些什么街道名,不远处有一座桥,桥下是
  高速公路。我当时不顾疲劳没命地朝北奔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赶快给小玲打电话,让她别过来找我,这儿太危险了。这不是无端的担心,以后的事实证明,受伤住进
  医院的好几千人大多是跑过来找亲人或是看热闹的。而我有一种预感:楼会倒塌,或是发生大爆炸。
  我一跑进桥底,忙着从包里掏手机,刚要打开,只见那座大楼开始倒塌下来。
  真是亲眼目睹于第一时间,那座楼倒塌得就像一块融化的巧克力,所不同的是伴有巨大的轰鸣。这轰鸣声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觉得周围上下都是声音。其中还夹杂着人的惨叫声,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更可怖的景象,黑色的浓烟高达四五十层楼那样,如漫天浩水急涌而来。……我赶紧再跑。
  我的手一软,手中的电话掉在了地上。先是觉得顾不上了,跑了几步又转念一想,要打电话呀。跑回弯腰去拣,眼镜又掉了下来。这眼镜我不打算要了,接着再跑。后面却有人用英语喊我:“Your glasses!”(你的眼镜!)回头一看,是一个东方人,也是从大楼里逃出来的,他竟把眼镜拣了起来,交到了我手上。谢过他之后,我与他又继续奔跑,各自逃生,不过这个在逃生中还弯腰替别人拣起眼镜的好心人,我是忘不了的。
  就这样大概又跑了十五分钟,才渐渐转过神来,停下来向别人打听到中国城怎么走。我以后才知道,在我逃命的同时,牵肠挂肚、焦心如焚的我的亲人们的具体情况。
  2001年9月11日—— 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小玲/
  对我来说,2001年9月11日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一幕!每当回忆起那一天,我都好似又要经历一次生离死别般的煎熬。几次想写,却都在写下两行之后就写不下去了。现在,我决心写下这一段。我要用我这一天的经历,时常提醒自己,人生的路既长又短,要时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爱情、亲情和友情。而这一切又和两个字相关连:牵挂。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从布鲁克林坐地铁到曼哈顿。过桥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声叫了起来:“世贸大楼着火啦!”。我当时正背靠窗坐着,与世贸大楼反方向,无法看到着火的情形。想想也可能就是冒烟而已。我随口说了一句:“我先生在世贸上班。火大吗?”没有人回答我。只见好几个人同时递上他们的手机:“你要不要打个电话问问?”我心想,我也就要下车了。下了车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吗。我一一谢过那几个人。
  下了车,我走到中国城的中央大街上,抬头往世贸大楼望去,不禁心头一沉。巨大的火焰从楼里冒出,浓烟滚滚冲天,世贸大楼就像两个巨大的烟囱一般!难怪在车上没人回答我的问话,而是让我打电话。纽约人在非常时刻是非常善良的。思进就在北楼八十层,他……我不敢再往下想。
  我赶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小莺的办公室,抄起了电话。当时是九点左右。他办公室的电话已无人接听。打他的手机,也不通。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是去世贸大楼呢,还是留在原地?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下意识地朝着大楼的方向走去,想设法得到新的消息。从远处我眼睁睁地看着世贸大楼在大火的吞噬中呻吟着,巨大的火球,冲天的浓烟,就像在对世人诉说着她们的不幸。我的心也揪得紧紧的,想象着思进被大火包围着的恐惧、痛苦和绝望。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下来。那天街上混乱不堪,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不停地穿梭,人们三五成群地议论着,为何飞机会一架接着一架撞击世贸,究竟是怎么回事?
  由于通往曼哈顿下城的路已被封锁,十点左右,我又回到了小莺的办公室,看见墙上电视屏幕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飞机撞击大楼的录像,我又忍不住失声痛哭。奇怪的是在播实况时,世贸只剩下一栋了。小莺把我引到了外面,我问她:“我怎么只看见一栋楼呢?哪一栋是One World Trade(即思进所在的那栋)呢?”虽然在纽约生活多年,却从来没有去搞清哪一栋是One World Trade。我让小莺帮我去问一下火烧到第几层了?怎么只看见一栋楼?因为我已哭得无法说清话了。可小莺只顾安慰我,也不帮我去打听一下。我觉得奇怪,她是怎么了?我絮絮叨叨地对她说:“你看火这样大,他会逃出来吗?就算逃出来也一定是伤得不轻。我们为什么要到纽约来,在多伦多呆着多好。我不该由着他的性子来这里,真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会内疚一辈子的。”我突然又心存侥幸地想到,出国前上海那个有名的王瞎子不是说思进至少能活到八十三岁吗?他不会那么早就走的。他早上还高高兴兴地和我道再见,难道那会是我们的诀别吗?!我不敢再想下去了。其实小莺已得知一栋大楼已倒塌,她不想告诉我,以免增加我的悲伤。她觉得一栋楼倒了,另一栋也快了。所以她把我引到外面,不让我再看电视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看见一个小伙子正和路人述说逃生的经过。他浑身上下被蒙了一层白色墙粉。我们也凑过去听着。随着他的眼泪往下流淌,我们才发现他是非洲裔人。只听他说:“完了,完了!两栋楼都倒了。”我脑袋顿时嗡的一声变成了一片空白!小莺不停地摇晃着我的身体,仍安慰我说:“他说不定已经逃出来了。”我在心里也千遍万遍地这样假设过。但一旦得知那么坚实的两栋楼都倒了,再有侥幸的念头,恐怕也无法逃避这铁一般的事实。他八成被活埋在里面了。我麻木了,流了两个多小时的泪,此时再也流不出来了。
  直到小莺的手机铃响,我才恢复了一点知觉。她听到一半后突然“哇”地失声哭叫起来:“小进活着,他活着!他已经在我们的办公室了!”我半信半疑地望着她,机械般地重复着:“他活着,他活着?”那绷得紧紧的身躯一下松弛了下来。我突然感到头剧烈地痛了起来,牙龈也跟着隐隐作痛。但我好像又渴望着疼痛感,因为它能赶走我的麻木。由于两个多小时不停地奔走,双腿也不听使唤了。最终,小莺拖着我那精疲力尽的身躯回到了她的办公室。
  我记不得我当时是怎么想的,也不记得小莺一路上都说了些什么。我只记得当我和思进四目交接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小玲,我只差两分钟就见不到你了!”而他的神情竟然那么地轻松、自如,虽然一身大汗,略显疲惫,但却毛发无损。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让我牵挂了一上午,并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他。
  911以后一连几个月,我都无法平静。电视里,报纸杂志上有关911的报道,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为那些死难者和他们的家属流泪。遇难者的追悼会一个接着一个,想想有近三千人呢。我常常想,是什么样的巧合让思进遇上911?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逃过那一劫?因为那天在世贸大楼里面的人只要找不到出口就完了。而就算能够逃出来,一块砖,或者一片碎玻璃砸在头上也会致命的。那天受伤的人也有成千上万。他非但没有在那三千遇难者之列,而且还“完好无缺”。这更使我对那些受难者的家属感到深切的不安。直到听说政府将对911的所有死难者家属发放一百七十万元的补偿费,才使我渐渐地平静下来。虽然钱的本身并不能弥补失去亲人的痛,但国家和政府表现出的关心,至少会使他们感到一点安慰。
  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要是我那天走了,你能拿一百七十万(美金)的补偿费,我在九泉之下也就放心了,你可以衣食无忧地过完下半辈子。”我无法想象怎么能够拿他用生命换来的钱,去过那衣食无忧的下半生。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文章,好像是说有人对补偿死难者家属一百七十万元颇有微词。试想有哪一个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钱,这可不是中“乐透”啊!再多的钱都无法弥补失去亲人所留下的创伤。
  我时常在想,那些一生下来就失去父亲的遗腹子,那些永远失去儿女的老人,那些无法幸福地踏上红地毯的情侣,那些再也无法携手并肩走完人生的眷属……和他们相比,只要我俩在一起,再平淡无奇,再艰难坎坷的生活都是最幸福的!
  活着,不再为自己/思进/
相似作品:
收录书单:
暂无
闯荡北美.zip
qq_5km分享 / 2014-08-01 /
“陈思进 小玲”的小说闯荡北美全集txt电子书/《闯荡北美》txt下载,由iamtxt电子书下载网整理分享免费下载。
下载
1、有《闯荡北美》的不同格式/不同版本 点这里添加更新
2、本书为网友分享,可能出现各种错误,点这里报错 我们会尽快修复
3、若无特别说明,同一本书的多个格式内容一样,根据需要下载一个即可。
4、如何阅读不同格式的电子书
5、kindle推送只支持mobi/txt/pdf格式
  iphone/ipad系统默认safari浏览器下载功能残废,只能下载epub/pdf,点击“下载” > 等待 > “用ibooks打开”;其他格式需安装QQ、UC等浏览器等下载
陈思进 小玲作品集:
关注我们:长按保存二维码


Copyright © 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 · iamtxt电子书下载网